参选之前,她对自己信心十足:名校教育学专业毕业、有教师从业经验的资历。最重要的是:自己对孩子的事特别上心啊!把带娃的各种经验都记录汇集,做了一本育儿心得手册。
第二位妈妈一上去,就抛出了北外研究生、互联网公司高管的身份,表示能为幼儿园的双语启蒙创造更多的条件。
第三个妈妈呢,不但毕业于哈佛大学、在国际知名投行工作,有大把时间可以配合老师工作;而且还因为是个二胎妈妈,已经连任了两届家委会主席。自己孩子还拿了钢琴、围棋一堆大奖
但她还是有点不甘心,自己之所以去竞选家委会,也是因为听了朋友们的“经验之谈”:做了家委,就可以和老师更深入的交流,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就更了解。
而且家委的孩子还有各种“隐形福利”,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、更多的表现机会、还可能获得幼升小优先直升名额!
但当孩子真正进入幼儿园后,倍加留心的洛洛妈才发现:家委会这件事,和之前想象的好像并不一样。
在给老师提供帮助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,家委会的家长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,做了很多大家看不到的事、替家长们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。
Amy妈妈:开运动会要统一班服,价格要控制在50块钱每套,还得印上班级的logo和运动会口号。我只能找做服装的小姐妹帮忙,结果还是超了5块钱。
然后,居然有家长一个电话投诉到教育局,说什么额外收费,收费不透明。结果,每个人多出的5块钱,我都自己贴钱补了。
出了这事后,我都不敢提收钱的事了。运动会人家班里集体点一点点奶茶,我连矿泉水钱都省了,想着给孩子买礼物。
就这样,最后还有家长抱怨说,拿班费给获奖的孩子买礼物,对没获奖的孩子不公平
愿意参加家委会的家长,都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:孩子能力发展到了什么阶段?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如何?怎样配合能让孩子学得更好更快?
而且比起那些没什么事“麻烦”家长的幼儿园,活动多的幼儿园里孩子得到的体验,获得的经历简直不要太丰富。
但是老师越对孩子上心,可能对家长就是事儿越多;帮老师解决麻烦,其实也是在帮自己教育好孩子。这才是大多数参加家委会的家长们,线
再遇到幼儿园的大活动,只要有时间,她都会帮忙承担很多事情。好几次都是家委会直接用了她的方案,还找她参与讨论。
原本放学就想着回家,现在放了学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,帮着把操场上散落的各种玩具收拾归位,才肯回去。
热情、大方、懂事、愿意帮助别人,洛洛从妈妈身上学来的优点,也都被老师看在了眼里。
所谓“内部优先的名额”,只是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投入的额外收获,是对孩子教育用心得到的证明。
新西兰教育学者约翰·哈蒂用了15年,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,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证研究——师生关系,是影响教育的关键因素。
小孩子当然不知道怎么搞好师生关系,自然是父母积极配合老师、学校,做个良好的示范给孩子看。
(责任编辑:admin)